类别(产品/项目/参数) |
产品/项目/参数 |
依据的标准(方法)名称及编号 (含年号) |
||
序号 |
名称 |
|||
空气和废气 |
1 |
臭氧 |
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HJ 504-2009 |
|
空气和废气 |
2 |
氮氧化物 |
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(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)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479-2009 |
|
空气和废气 |
2 |
氮氧化物 |
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/T 43-1999 |
|
空气和废气 |
3 |
氟化物 |
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滤膜采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HJ 480-2009 |
|
空气和废气 |
3 |
氟化物 |
大气固定污染源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HJ/T 67-2001 |
|
空气和废气 |
3 |
氟化物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三篇 第一章 六(一) |
|
空气和废气 |
4 |
二氧化硫 |
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-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2-2009 |
|
空气和废气 |
4 |
二氧化硫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五篇 第四章 一(五) |
|
空气和废气 |
5 |
氨 |
环境空气和废气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3-2009 |
|
空气和废气 |
6 |
铅 |
环境空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/T 15264-1994 |
|
空气和废气 |
7 |
甲醛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六篇 第四章 二(一) |
|
空气和废气 |
7 |
甲醛 |
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/T 167-2004 附录H |
|
空气和废气 |
8 |
总悬浮颗粒物 |
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GB/T 15432-1995 |
|
空气和废气 |
9 |
硫化氢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五篇 第四章 十(三) |
|
空气和废气 |
10 |
硫酸雾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五篇 第四章 四(一) |
|
空气和废气 |
11 |
铬酸雾 |
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 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HJ/T 29-1999 |
|
空气和废气 |
12 |
氯化氢 |
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HJ/T 27-1999 |
|
空气和废气 |
13 |
氯气 |
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 甲基橙分光光度法HJ/T 30-1999 |
|
空气和废气 |
14 |
铅及其化合物 |
固定污染源废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(暂行) HJ 538-2009 |
|
空气和废气 |
15 |
镉 |
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/T 64.1-2001 |
|
空气和废气 |
16 |
镍 |
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/T 63.1-2001 |
|
空气和废气 |
17 |
砷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五篇 第三章 十三(三) |
|
空气和废气 |
18 |
总烃、非甲烷总烃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六篇 第一章 五(一、二) |
|
空气和废气 |
18 |
总烃、非甲烷总烃 |
固定污染源废气 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/T 38-1999 |
|
空气和废气 |
19 |
丙烯腈 |
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/T 37-1999 |
|
空气和废气 |
20 |
丙酮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六篇 第四章 六(一) |
|
空气和废气 |
21 |
甲醇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六篇 第一章 一(六) |
|
空气和废气 |
21 |
甲醇 |
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/T 33-1999 |
|
空气和废气 |
22 |
氯乙烯 |
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乙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/T 34-1999 |
|
空气和废气 |
23 |
酚类化合物 |
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-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/T 32-1999 |
|
空气和废气 |
23 |
酚类化合物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六篇 第二章 四(一) |
|
空气和废气 |
24 |
氰化氢 |
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异烟酸-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HJ/T 28-1999 |
|
空气和废气 |
25 |
苯系物(苯、甲苯、乙苯、二甲苯、异丙苯、苯乙烯) |
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_二硫化碳解吸-气相色谱法 HJ 584-2010 |
|
空气和废气 |
25 |
苯系物(苯、甲苯、乙苯、二甲苯、异丙苯、苯乙烯)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六篇 第二章 一(一) |
|
空气和废气 |
25 |
苯系物(苯、甲苯、乙苯、二甲苯、异丙苯、苯乙烯) |
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/T 167-2004 附录 |
|
空气和废气 |
26 |
六价铬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三篇 第二章 八 |
|
空气和废气 |
27 |
汞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五篇 第三章 七(二) |
|
空气和废气 |
28 |
硒 |
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第五篇 第三章 十四(一) |
|
空气和废气 |
29 |
颗粒物、烟尘(粉) |
锅炉烟尘测试方法 GB 5468-1991 |
|
空气和废气 |
30 |
二氧化碳 |
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/T 167-2004-附录E |
|
空气和废气 |
31 |
一氧化碳 |
定电位电解法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(第四版增补版)国家环保总局编 第五篇 第二章 六 (一) |
|
空气和废气 |
32 |
一氧化碳 |
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GB 9801-1988 |
|
空气和废气 |
33 |
风速 |
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1部分:物理因素 GB/T 18204.1-2013 |
|
空气和废气 |
34 |
烟温、标干排气量烟气参数(温度、湿度、压力、含氧量) |
固定污染源废气 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/T 16157-1996 |
|
空气和废气 |
34 |
烟温、标干排气量烟气参数(温度、湿度、压力、含氧量) |
锅炉烟尘测试方法 GB 5468-1991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《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》HJ/T 194-2005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《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》HJ/T 167-2004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室内空气监测技术导则《室内空气质量标准》GB/T 18883-2002-附录A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布点与采样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四版增补版) 国家环保总局编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《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》 HJ 732-2014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《环境空气 半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》 HJ 691-2014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《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》 HJ/T 55—2000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《固定污染源废气 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》 GB/T 16157-1996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《固定污染源废气采样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四版增补版) 国家环保总局编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《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》HJ/T 397-2007 |
|
空气和废气 |
35 |
采样方法 |
《锅炉烟尘测试方法》 GB 5468-1991 |